返回 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见之明  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见之明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学嘛。



《孙子》兵法一篇地势篇就让李孟羲大为受用,学会孙子全篇,李孟羲势在必得。



于是,兵法记得滚瓜烂熟的关羽就继续在篝火旁教李孟羲和刘备两人。



记忆能力的差距渐渐拉开了,李孟羲已把第三篇快学完了,刘备第二篇还没学一半。



前世,李孟羲和绝大多数应试教育的学生,被称为做题家,尽管如此,经过长久的能力训练,李孟羲掌握了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学习方法。



关羽每教一句兵书,李孟羲必然要理解了意思,然后才继续往下学。



因为能理解内容,所以背诵记忆起来更有效率。



关羽教刘备的时候,也是先讲解一番,然后再教。



若不是如此,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干巴巴的背,记忆效率太低了。



还有其他的能加快记忆的方法,像是边写边读边背之类的辅助记忆的手段,就是细枝末节了。



李孟羲自知就算背完世存所有的兵法,依然不足纵横,但是多学一点兵法,就能离成为一个合格将领更近了一步。



李孟羲是打着哈欠回去的,钻进被窝里,被窝里热乎乎的,小孩子火力旺盛,弟弟暖和的跟个煤球一样,李孟羲搂着弟弟安然入睡。



翌日,太阳升起的时候,阳光照到了眼睛,李孟羲猛地睁开了眼。



辎重营的乡勇们已经起来活动了,伙夫在升火造饭。



前锋战兵营,今日没进行例行的操练。



因为有好多新兵入营,正好趁早晨未拔营,让各伍清点下新兵缺什么东西,然后到辎重队领。



一名伍长问完伍中两人新兵的物资状况,缺两张席,一个木碗,筷子,还有一个水袋。



虽说,好多人还用竹筒吃饭呢,但竹筒多有不便,战兵营应该用最好的装备,可提高效率,因此,水袋碗筷之类的,应优先供应战兵。



碗不难做,营里那么多木匠呢,找块木旮瘩,凿就能凿出好用的木碗。



甚至有时间,还能用刨子把碗外面刨的光溜溜的。



这时,就体现出李孟羲的先见之明了。



因为预料到军中可能有越来越多的木工杂活,木工杂活没办法额定奖赏粮食合适多少来激赏工作效率,且做板车也是很重要的大工程量的工作,不便动用做板车的人力。



所以,现在木工营有两大部分,一部分专门做板车,不做杂活;另一部分做杂活,没杂活时就歇着。



而“工资”发放方式也有两种,一种是计件的,做板车的木工,每做好一辆板车,同队之人,每人赏粮五斤。



另一种工资方式,就不是计件,而是按死工资来。



有杂活儿来了是那么多粮,没活干歇着依然是那么多粮。



义军能生产碗筷了,生产效率还不错,很快就能保障战兵营每人都有好碗用。虽然生产木碗,看起来微不足道,对军队战力提升没多大作用,但是足以让刘备义军和同时代其他军队区别开来。



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见之明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