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三百五十九章 汜胜农书(二)  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百五十九章 汜胜农书(二)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【春气未通,则土历适不保泽,终岁不宜稼,非粪不解。】



什么鬼意思。



土不保泽,说的是,应该是说,春天土地不容易保熵,前世,李孟羲家乡的农民说熵,指的就是土地的干湿程度。



因此,土不保泽这句话,就是说,春季地容易旱。



这让李孟羲非常不解。



在李孟羲想来,夏季地容易旱才对,为何是春季容易汗呢。



可能是因为,春天雨水少的原因吧。



夏天虽然热,但是,雨也多啊。



【至可耕时,有雨即耕,土相亲,苗独生,草秽烂,皆成良田。】



耕田的时节,说有雨可以耕。



李孟羲理解的意思是,是因为方便。



为什么说下雨的时候方便呢。



因为,下雨的时候,土地被水浸透,很软,耕起来比较省力。



农书中所写的,草秽烂,李孟羲对此很熟悉。



地理旱的时候,土地必然板结。



但是,当下雨以后,田里的泥土变得松软,此时,再去拔草,一下就能把草拔掉。



【不如此而旱耕,块硬,苗秽同孔出,不可锄治,反为败田。】



这一段,就没什么特别的意思了。



与下雨时相对的,天旱时耕田的坏处。



天旱时,泥土板结成一块。



再用锄头锄草,一锄头把板结成块的泥巴锄起来,麦苗也被连根拔起了。



【秋无雨而耕,绝土气,土坚垎,名曰腊田。及盛冬耕,泄阴气,土枯燥,名曰脯田。脯田与腊田,皆伤田,二岁不起稼,则二岁休之。】



此一段,李孟羲看的不明所以。



为何,秋冬两两季耕田,影响收成呢。



是减少了土地肥力?不应该啊。



土地肥力跟耕地没有什么关系。



猜测,可能是,秋天和冬天耕种,对作物来说,已经太晚了。错过了最佳种植时间。



所以,才说秋冬耕种,耽误两年时间。所以有此说法。



而并不是,所谓的泄了地气。



古人毕竟不太懂科学,误了时节,归结于耕地方法不对,这并不成因果关系。



所以,李孟羲想了又想,认为汜胜之书中这一段可以删去。



【凡麦田,常以五月耕,六月再耕,七月勿耕,谨摩平以待种时。五月耕,一当三。六月耕,一当再。若七月耕,五不当一。】



麦田,终于说到了中原的主要作物了。



汜胜说到,麦田五月要耕一次,六月要再耕一次,七月不需耕。



李孟羲疑惑极了。



好像,自春天之后,麦苗就长得老高了,麦田里麦苗相挤,已经没有下脚的地方了。



此时,如何耕地。



思来想去,觉得可能是写错了。



但是,一想也不对。



看到这里,李孟羲突然想起,好像古代土地肥力不够,会有轮种法。



就是地种一年之后,第二年就不种了,修养一年后再种。



所以,汜胜所写,五月耕,六月再耕,七月不耕。



第三百五十九章 汜胜农书(二)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