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三百六十四章 种禾(二)  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百六十四章 种禾(二)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凡种一亩,甩子二升;覆土厚二寸,以足践之,令种土相亲。”



种一亩地,消耗粮食种子两升。



据说,唐朝的时候,中原的农业已极为发达,可以种一收两百。



什么意思呢,就是平均一斤种子,能收两百斤粮食。



而罗马时期,罗马水利工程技术先进,但是罗马,种一收六。



撒下去一斤种子,得粮食只六斤。



后来,罗马灭亡,到了黑暗的中世纪,欧洲农业技术不仅没有进步,反而还退步了。



中世纪,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,种一收三而已。



唐代农业技术水平肯定比汉朝强。



这种强,是农耕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后的强。



唐朝一种两百收,汉代决然达不到这个手种比。



汉代,有个一种百收就了不起了。



因此,一亩消耗粮种两斗。



那么,按一比一百的收种比,会收获粮食两百斗。



大致一亩地三百多斤的样子。



唐代,比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了多少呢,李孟羲不由得想。



一个是曲辕犁,一个是唐朝国力强盛,兴修水利,再加上筒车水车等工具的发明,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浇灌效率。



其他,应该还有,像是种子进化了。



从汉末到盛唐,中坚还隔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,时间间隔几百年。



几百年是什么概念,在已经懂得育种法的中原,几百年,等于是每年秋收都挑最饱满,籽粒最多的麦穗留作种子。



几百年下来,人工育种,已经选育了几百次,足够让麦子的形状得到明显的提高了。



要知道,原始人就是通过这样的选育方法,从狗尾草中,定向选育了大几千年甚至上万年,才把小米选育成功。



“麦生根成,锄区间秋草。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。秋旱,则以桑落时浇之。”



当麦子根扎的深了之后,用锄头去锄条件的秋草,并用钯再钯一遍。



秋天如果干旱,特别要注意,应该在桑椹落下的时节,一定要浇一边水。



“秋雨泽适,勿浇之。”



如果秋天的雨水是充足的,就不用再教了。



春冻解,棘柴律之,突绝去其枯叶。区间草生锄之。



“大男大女治十亩。”



大男大女,用童男童女相对,指的是成年男女,在此,指的是夫妻两个,一对夫妻可以种十亩田地。



至五月收,区一百。得百石以上,十亩得千石以上。



“小麦忌戌,大麦忌子,除日不中种。”



此此处,戌子,指的是时节,而非时辰,此处有疑,李孟羲不知道戌子这两个时节指的是大概啥时候。



想来,刘备应该清楚。



李孟羲看书看的头晕眼花的,不由得起身狠狠地伸了个懒腰,然后揉了揉眼睛。



往外看去,甲士在把守着大门,门外,一个人也没有。



好好的一个长安城,李孟羲觉得还不如安喜县呢,至少安喜县热闹的很,哪里像长安皇城那么冷清。



第三百六十四章 种禾(二)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