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154章 线膛炮初显威   明末逐鹿天下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54章 线膛炮初显威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士兵背着枪,在夜色的掩护下,快速行军。



第四军一师师长韩叔凉,他在行军过程中,召开临时军事会议。



“必须在明天黎明之前,抢占秃岭。



构筑好狙击阵地,并平整好山头上的碎石头。



工兵营要按照要求,  布置好炮兵阵地。



我们的任务是保证炮兵兄弟们的安全,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明军冲上秃岭。”



“明白。”



“师长请放心,我们的新兵在新兵营,都训练过急行军。



一天三顿饭,士兵们的体能很强,急行军按照规定时间赶到秃岭,  完全没有问题。”



韩叔凉向队伍的后面走去,他看到参谋长李文芳和炮兵师师长张瑜亮,  正在讨论事情。



张瑜亮看到韩叔凉过来,  他客气地说道:



“韩师长,我们的重炮,在这种非水泥路地形,前进的非常缓慢。



特别是遇到坑坑坎坎,需要提前平整土地。



要不然炮车容易卡住,拖出来很费时间。



我想借你们师的工兵营用用,负责平整炮车前方的土地,方便我们运输重炮。



不会让你们白帮忙,我们炮兵师,有一些淘汰下来的重炮。



我准备把这些重炮赠予给你们。



这种重炮,除了不能使用最先进的开花弹。



它的威力很强大,能让你们师的炮兵团,变成全军最厉害的炮兵团。”



韩叔凉眼睛微眯,笑呵呵的回道:“张师长客气了。



大家都是友军,  不用这么客气。



只有工兵营怎么够用,我们师全部的骡子,都去帮助你们炮兵师运输重炮。



让你们运输重炮的骡子可以休息一段时间,  它们体力充沛,行军速度也能更快一些。



骡子应该也不够用,我直接叫一个团的士兵,帮助你们运输。



哪怕是用肩膀扛,也帮你们把物资扛到秃岭。”



张瑜亮听到韩叔凉的话,他语气热烈地谢过韩叔凉。



重炮在这种地形,非常难以运输。



重炮的炮车经过改进,全钢制的炮车,能承受重炮的重量,它还非常轻便。



现在能运输重炮,不像之前根本没办法运输重炮,一不小心重炮就会压垮炮车,导致重炮损坏。



炮车的轮子很宽,不容易陷进地里。



炮车整体有弹簧减震结构,重炮不会被磕碰。



只要不是雨天道路泥泞,骡子在陕西的地形拉炮车,完全没问题。



特别是冬天,土地被冻的很硬,  路面硬度能赶上水泥路,方便重炮的运输。



就是他们这次行军路线,长时间没有人走过,需要工兵营路上的一些杂物。



韩叔凉看着整个行军过程,除了脚步声和车轴转动的声音。



军队几乎处在静默状态,没有人在窃窃私语。



现在是大年初一晚上,士兵们正在吃饺子。



统帅部和第四军军部,给他们师发来命令,有紧急军情,明天之前必须抢占秃岭。



他们协助炮兵师构建炮兵阵地,保护炮兵师可能遇到的安全。



“秃岭,我们一定要早点赶到秃岭。



我之前都没听过秃岭这个地名,这个小地方,也有名留青史的机会。”



师参谋长李文芳,拿着地图说道:



“秃岭是宝鸡府西北方,渭河南岸,一個一百多米高的小山坡。



要不是我们军校专门开展制图课,派出很多侦察兵,侦查附近的地图。



就这种小地方,根本不可能记载到地图上。



我估计明军,肯定不知道,这里还有一个小山坡,知道他们也不会在意。”



“加快行军,我们打好这场战役,我们有非常大的可能被封候。



炮兵师真能达到既定目标,可能这一战,就能消灭明军最精锐的部队。



那样我们夺下陕西,就变得非常容易。”



韩叔凉指挥部队隐蔽行军,向着秃领方向快速行军。



这次战争,其他方向他不清楚,宝鸡这里集结重兵。



算上警备军和屯垦兵团的兵力,他们军队数量和明军差不多。



看秦王的态度,这是要拿下整个陕西。



韩叔凉也能打回兰州卫,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,他的选择没有错。



他一直用的是假名字,这也是投降的明军将领,常用的手法。



希望他的家族,能挺过天灾人祸。



陕西真纳入秦王治下,陕西百姓就迎来了幸福的生活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秦军北线统帅部内,苏虎召集高级将领正在开会。



“现在是大年初二,我们即将对明军展开攻势。



炮声就是命令,告诉部队听到炮声,立刻就出发。



我们要发挥线膛枪的优势,尽量机会来犯的明军。



要用一场漂亮的胜利,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实力。



我们得到确切的情报,明军在崇祯的催促下,除夕就出兵。



他们想打我们个措手不及,我们就利用明军这种心理,部下天罗地网,等待明军进入我们的包围圈。



明军主力绕路,用一部分兵力吸引渭河防线的注意,主力从其他地方度过渭河。



渡河地点,就在秃岭前方五里处的地方。



渡河的时间,就是今天黎明时分。



明军自以为他们在安全范围内。



他们实际却在我们的重炮射程内。



只要我们在秃岭构建炮兵阵地,打击正在渡河的明军。



这个计策成功,我们之后的作战就容易许多。



可以一举消灭,明军的精锐部队。



如果出现差错,随时准备启用二号作战方案。



秦王殿下的谋略,一定要向基层军官传达清楚,不要出现任何差错。”



第四军军长吴杰笑着说道:“大明的崇祯皇帝,可帮了我们大忙。



我们正愁找不到好机会,抓住明军的破绽,尽量歼灭明军的有生力量。



崇祯皇帝催促孙承宗除夕时候进攻。



这些明军为了执行崇祯的旨意。



他们还没有准备好,就发起进攻。



大部分明军底层士兵,连一件棉衣都没有。



明军各个部队,军阀化非常严重,能打的士兵,绝大部分是将领的家丁兵。



这些明军相互配合非常差劲,给了我们各个击破的机会。



还是要感谢军情局的人,如果不是他们搞到明军详细的作战计划。



我们也不会这么轻松,就形成了精准的包围圈。”



第三军参谋长王世元笑着说道:“只靠军情局,无法完美执行这种计划。



我族兄会作为内应,成为明军的先锋官。



明军先锋官都是我们的人,明军怎么可能不败。”



除了苏虎之外,其他将领第一次听到这种绝密信息。



现在没有无线电传递消息,王世元说出来,哪怕是用信鸽传递消息,时间也不够用了。



炮兵师即将发起进攻,哪怕明军有信鸽,鸽子都飞不到河对岸的明军大营中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张瑜亮盯着眼前的沙漏,看到已经布置完好的炮兵阵地。



他紧张的心情,这才放松下来。



炮兵阵地提前布置好,他们炮兵师的任务,就完成了一大半。



剩下就等到明军进入炮火打击范围。



张瑜亮拿起一个望远镜,趴在秃岭上方,观察渭河方向。



他嘴上不断说着各种参数,他的警卫拿出纸笔,记载的这些参数。



张瑜亮正在计算炮火覆盖区域,炮弹落点的具体参数。



线膛炮精准度能达到二十米。



这种精准度不算高,但多门大炮齐射,进行火力覆盖。



张瑜亮就能有选择,在某一个地区,倾泻大量的弹药。

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
甘州总兵王世宠作为先锋官,带领他麾下的士兵渡过渭河。



他们沿着渭河南岸,派出夜不收,骑着马仔细探查周边的环境。



所有地方都探查清楚,特别是左前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山坡。



他派遣自己隐藏的心腹,去调查那里的情况。



夜不收很快调查归来,他们详细说明,自己调查到的情况。



他叫来副将,吩咐道:“你去向孙大人汇报,前方一切正常,没有发现黄衣贼的踪迹。



告诉孙大人,我带着一队一夜不收,继续向前探索。”



王世宠看着副将带领亲兵,度过已经结冰的渭河。



这人是关宁军出身,孙大人的心腹,专门负责盯着他。



王世宠看到副将走后,他留下前任甘州总兵柴实华的亲信。



负责在这里,接应准备渡河的明军。



他带着自己的心腹,以探索前方情况为理由,向着宝鸡方向快速行军。



孙承宗听到他的心腹,汇报渭河南岸的情况。



“王世宠真的派兵探查清楚,渭河南岸没有黄衣贼隐藏。”



这人老实的回答道:“孙大人明鉴,我派自己的亲兵和王总兵的人,一起探查周围的情况。



我敢保证,距离渭河四里之内,绝对没有黄衣贼隐藏。



这个范围,黄衣贼已经失去了突袭的突然性。



渭河南岸三四里的地方,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。



您现在用千里镜,借助月光也能看到对岸的情况。”



孙承宗来到这里,他就用千里镜看对岸的情况。



他们这么多将领,都没有发现对岸有黄衣贼的踪迹。



他的心腹又汇报先锋探查到的情况。



孙承宗下定决心,必须尽快度过渭河。



洪承畴领兵伪装成主力,负责在渭河防线,吸引黄衣贼的注意力。



他带领的都是新兵,顶不过黄衣贼几轮进攻。



一旦黄衣贼戳破洪承畴的伪装。



他们肯定会派出大量的人手,侦查他这支主力的动向。



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


孙承宗需要把握住这个时机,创造出更大的战果。



他想到王世宠这段时间的表现,已经证明这人对大明的忠心。



王世宠是原甘州总兵柴实华的心腹。



他举报柴实华暗中勾结黄衣贼,并把朝廷发下来的火枪,高价卖给黄衣贼的细作。



王世宠对大明朝忠心的耿耿,他发现柴实华的动作。



立刻就揭发柴实华的狼子野心。



孙承宗从柴世华的住处,搜出来大量黄衣贼制作的金币。



这种黄衣贼特有的金银钱币,崇祯皇帝已经下严旨禁止流通。



持有黄衣贼的货币和报纸,罪行等同于谋反。



柴实华看到证据确凿,他也没有办法抵赖。



只能承认,他惧怕黄衣贼,又经受不住黄衣贼的引诱,出卖很多明军的机密情报。



孙承宗直接下令处死柴实华,他感到很庆幸。



还好那时是正式接收物资的时期。



柴实华没有接触到这次的作战计划。



要不然带给明军的危害,孙承宗都没有办法想象。



第154章 线膛炮初显威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