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  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大军已经在各级将领率领下,启动。



朱棣和朱元璋、马秀英简单告别后,把空间让给朱标。



快速走下祭坛,来到徐妙云母子面前。



“阿爹!”



朱棣刚靠近,小祈婳就满脸不舍叫了一声。



朱棣笑笑,把小丫头和在一边,‘故作’矜持的雍鸣抱起来,叮嘱道:“这一年,阿爹不在,你们不准捣乱,要保护娘亲。”



“阿爹,不用保护金豆子吗?”雍鸣突然好奇询问。



朱棣、徐妙云都被逗笑了。



朱棣看向襁褓中,被裹得严严实实,只露出两只小眼睛的金豆子,看着雍鸣,笑道:“保护啊。”



和两小家伙说了会儿话。



朱棣放下两小家伙,让他们去旁边玩。



余光瞥了眼,在远处看热闹的乌云琪格和娜仁托娅,“我不在期间,府中有什么事,就交代她们去做……”



徐妙云含笑嗔目,叮嘱道:“我和孩子们都在家里等着你,在战场上,要保护好自己……”



四郎的领兵能力。



她从未怀疑过。



可今天父皇举着四郎和大哥的手,握在一起。对四郎和大哥,以及对外传递什么信号。



她看的清楚。



她很担心,四郎为了父皇的期许,到了战场上,不顾一切去拼命。



朱棣看了看左右,见众人没人注意他们这边,伸手迅速用拇指和食指,捏了捏徐妙云脸颊,“我知道,为了你和孩子们,我做事,也会好好考虑的。”



这些年,他得罪了多少人?



不知道!



总之肯定不少。



他若出事,有些讲究的人,可能放下对他的恨意。



可有些人必然不会。



会把恨意,报复在妙云和孩子们身上。



雍鸣还太小,担负不起这副担子。



彼时,妙云和孩子们,将会过的十分凶险。



在雍鸣没有成长起来,他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。



“肉麻死了,浑身冒鸡皮疙瘩!”



不远处,娜仁托娅夸张的双手环臂,哆嗦身子,扭头嘀咕道:“小姐,看到了吗?朱粗鲁大庭广众下,捏徐小姐的脸……”



乌云琪格好笑又好气瞪了眼娜仁托娅,“小心长针眼!”



嘿嘿……



娜仁托娅讪笑,瞥了眼朱棣的方向,小声道:“小姐,朱粗鲁此番北征,恐怕会杀不少人吧,瞧瞧他当督办检校这段时间的铁血手腕,杀他们自己人都狠,何况是咱们草原人……”



“你现在,怎么也是他义妹,金豆子的姑姑,你和他说说,少造杀孽……”



乌云琪格见娜仁托娅满脸哀伤,伸手揉了揉小姑娘脑袋。



娜仁托娅就是咋咋呼呼,其实心地很善良。



“朱粗鲁不是一个嗜杀成性的,他做事,都在权衡利弊,该杀的,别说我了,就是妙云小姐开口,恐怕也阻拦不了,他认为不需要杀得,我们不说,他也不会杀。”



……



朱粗鲁为何会给人一种冷血、冷漠感。



就是这人那份冷静、理智到极致的权衡利弊。



一个人,凡是权衡利弊后,能一丝不苟的执行,这个人给人的感觉,就是朱粗鲁这般冷血、冷漠、无情。



为何,很多人都忌惮朱粗鲁发疯?



这种极为理智冷静,权衡利弊做出决定的人。



一旦发疯,那一定一发不可收拾!



就像中原文化中的相生相克,阴阳两极。



任何人事物,都有两面性。



极致的一面,一定对应极致的另一面。



朱粗鲁平日里,极致的冷静、理智是表现在外,光明的一面。



但于此对应。



朱粗鲁另一面也极为疯狂。



谁把朱粗鲁的另一面逼出来,那就等着尸积如山、血流成河吧。



“小姐,你很了解朱粗鲁啊?”娜仁托娅小声嘀咕,挤眉弄眼。



乌云琪格气的攥了攥拳头。



她装小可怜作,恶心朱粗鲁,总要了解这个人吧?



何况,她还是被朱粗鲁俘虏回大明的。



怎么可能不观察一个俘虏自己的人。



……



“老四!”



朱棣和徐妙云说着话时,朱标突然喊道。



朱棣这才注意到,二哥、三哥等此番一起北征的兄弟们,都已经跟着大哥,聚集到父皇、母后面前。



群臣也都看着。



“我过去了。”朱棣说了一声,大踏步走了过去。



在众人注视中。



朱标带着兄弟们,在朱元璋、马秀英面前跪下,兄弟十几人,给朱元璋、马秀英重重叩首后,起身。



朱元璋、马秀英又叮嘱朱棣等人后。



兄弟们翻身上马。



朱标高举赐剑,“出发!”



话音响起时,率先策马扬鞭。



朱棣、朱樉、朱棡等人,跟着朱标,在祭坛周围,数千双眼睛注视下,意气风发,驰骋离开。



……



所有人目视眺望。



直到彻底看不到朱棣等人背影后,才收回视线。



陆陆续续上了马车。



百官三三五五乘坐一辆马车,凑在一起,窃窃私语激动议论。



“此战,聚集了朝廷最精锐的大军,最好的将领,必胜!”



“此战胜,攻克北元王庭,打到捕鱼儿海,太子爷的威望将彻底压过朱四郎!”



“太子爷的位置越稳,将来我等忠良,劝说太子爷剪除朱四郎时,才更加万无一失!”



……



王美人马车内。



朱标长女,朱玉秀爬在车窗,笑着和同样爬在朱元璋、马秀英御驾车窗上的小祈婳招手。



祈婳被常氏接到东宫小住的几次,认识了朱玉秀。



片刻后,朱玉秀缩回身子,不解问:“娘,为什么,好多人都喜欢祈婳,母妃如此?皇祖父、皇祖母也是如此?还有二叔、三叔他们也是,都特别喜欢祈婳?”



‘很多人喜欢朱祈婳,可同样,因为她父亲是朱四郎,很多人对他们兄妹,也恨之入骨。’



王美人腹语着。



这些话,肯定不能说给自己孩子。



笑道:“因为你四叔厉害,你四叔光芒太盛,你祖父、祖母他们对你四叔的喜爱,就转移到了你堂姐和堂兄身上。”



……



“朱祈婳真讨厌!”



前面一辆马车内,朱允炆看着祈婳爬在御驾马车内,一会儿从窗口探出头,一会儿又撩起前面帘子,负责赶车的太监,谄媚笑着逗弄,生气放下帘子。



片刻后,抬头看向吕氏,“娘,这回北征,所有的荣耀都是父亲的对吗?四叔就是再厉害,也只能给父亲做嫁衣,对吗?”



吕氏微微皱眉,“这番话,是谁和你说的?”



允炆这么点年纪,不可能想到这番话。



朱允炆见吕氏面露薄怒,缓缓低头,小声道:“外公对允炆说的。”



吕氏眉头皱的更深了。



自从知道,父亲联合胡惟庸,想要推允炆,触摸那个要命位置时。



她就无一日不心惊胆战!



没想到,父亲私下里,还和允炆说这种话!



可她却不知该如何阻止。



难道,向父皇、太子爷揭发吕家吗?



她做不到。



而且,一旦事发,也必然连累允炆。



“你外公和你说的话,千万别在你父亲面前讲!也别对外人说!”



就算朱四郎此番,就是给太子爷做嫁衣,可这些话也不该说出来。



更不能由允炆一个晚辈子侄说出来。



朱允炆小心翼翼点点头。



……



二十万大军,数十万民夫北上启程。



从启程这一刻开始。



全天下目光,都跟随向北移动。



“也不知,此番燕王能不能再打出,当初带领一千精锐,纵横草原凯旋的精彩战斗。”



“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兵,此番,定然能打出更优秀,更大的战果!”



……



天下百姓津津乐道,议论着,朱棣将带领陆军第一镇,再打出多么精彩的战斗。



大明士绅、商贾、官员们听闻百姓议论,总会冷笑着暗道一声愚民!



他们所有人都明白。



此战,是太子树立威望的一战。



“朱四郎,只是陪太子读书,给太子做嫁衣!这一战,朱四郎别想出风头!”



……



纷纷扰扰中。



月余行军。



陆军第一镇,进入山东境内。



朱樉、朱棡等几位塞王,藩王卫都在北平停留,所以和朱棣在一起,随陆军第一镇行军。



朱樉看着进入山东。



随着气温降低,换上了棉装的第一镇将士,背着火铳、以及四四方方的行军背囊,沿着官道,默默行军,眼中羡慕一闪而逝。



陆军第一镇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支军队。



可从金陵出发后,陆军第一镇一路都保持不紧不慢的速度,最初还没觉什么。



十几天后,就不一样了。



走在前面的朝廷各军,开始陆陆续续放缓速度。



而陆军第一镇,还是保持每天八十里的行军路程。



每一天,都要超越一两支友军。



如今,原本走在靠后的陆军第一镇,已经紧紧派在太子卫率,以及三支朝廷新军后面了。



这也就罢了。



这一路,他们跟随陆军第一镇行军。



真正见识了新军的精锐。



新军不光是武器、训练上的新。



是方方面面都新!



每天扎营后,效命军中的郎中、兽医、修理火炮、火铳的技术性将领就开始行动。



郎中带队,要检查每一营将士。



将士有任何不舒服,都要第一时间汇报郎中。



以至于,各军在北上途中,都出现了或多或少,士卒因水土不服的掉队减员。



就连前面几支朝廷新军都不可避免。



而老四的陆军第一镇,至今都无一人掉队。



炮车、随军的辎重车辆,每天都有技术性将领认真负责检查。任何毛病,都会第一时间被找到。



……



种种细节,井然有序,让人耳目一新。



朱樉还在观察。



朱棡回神,“老四,北征之后,你不能随便给我派几个人就把我打发了,必须要配置一个,至少由标统级别带队的指导团,从标统、管带、队官、排长、棚正,乃至郎中、匠人、兽医都要搭配齐全的指导团,让这个指导团,到我的藩王卫中,一级对一级,传帮带!”



朱棡的话音,惊醒正在观察的兄弟几人。



几人纷纷转头。



“四哥,三哥要的,就是我们要的。”



“四哥,你可不能偏心!”



……



朱棣没好气笑着瞪了眼老十三几人,“我既然要派出指导团,肯定给你们搭配一个完整的指导团,不过,提前说好了,这样的指导团,最多四个,你们只能轮流着来,至于你们如何分配,我可不参与。”



“当然是按兄弟们长幼了,先长后幼!”



“二哥,你太不要脸了,难道兄长不应该让这弟弟吗?”



“老十三,你和四哥不但是兄弟,还是连襟,你不要和我们抢了,你让妙音小妹去求四嫂,四哥最宠四嫂,只要四嫂开口,四哥肯定答应!”



“四哥,是吧?”



……



哈哈……



众兄弟嬉笑打闹着,顿时哄然大笑。



嗒嗒嗒……



急促马蹄声传来,众人听到马蹄声,纷纷停下来,顺着声音传来的前方看去……



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。



抵近后,翻身下马,跑到朱棣面前,立正捶胸行礼后,大声汇报:“王爷,标统让卑职来汇报,前方刘家村村长,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。”



……



“刘家村?”



“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?”



“老八,你二哥我,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!”



……



斥候还在汇报时,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。



朱棣和刘家村渊源,他们都知道。



那时,他们四哥,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,正处于被父皇猜忌、监视、折腾期。



“我知道了。”



等斥候汇报结束后,朱棣吩咐道:“回去告诉周浪,我们马上赶往前军。”



斥候领命离开后,朱棣转身,“二哥、三哥,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,你们要不要一起去?”



“去,当然去了!”朱樉爽朗笑道。



随即,兄弟几人,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,策马赶往前军。



一个时辰后。



朱棣靠近刘家村。



远远,就见,刘家村村口,官道旁边,站满了村民。



朱棣靠近后。



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,“草民刘祖昌,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。”



朱棣翻身下马,扶起刘祖昌,“刘族长不必拘礼。”



刘祖昌起身,“王爷,我们刘家村众人,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,特备了点薄酒,请王爷和各位王爷……”



朱棣忙抬手,婉拒:“老先生,我们还要赶路,不能耽搁时间……”



刘祖昌暗暗观察着,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。



‘这位举手投足间,气象万千,气度恢弘啊!’



刘祖昌暗暗感慨。



当初,他是怎么也没想到,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。



后来,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。



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。



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。



后来,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,一发不可收拾。



考取状元。



前往福建。



几年时间内,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。



期间,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。



……



年前,小儿子写信回来,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,两百艘海军战船,一千五百门火炮,鸣响秦淮河。



以及陆军第一镇,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。



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、果干。



据说,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。



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,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,小儿子写信回来,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。



他听进了劝说。



说实话。



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。



虽说整个刘家村,都是刘姓一族。



可他也打算,在灾年时,用一个良心价格,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。



然后让族亲们,佃租种田。



他家有秀才,小儿子还当官,可以免田赋。



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,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!



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,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,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,起了决定性作用。



就是因为这位王爷。



甭管对方出海与否。



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,在燕王心中,留一个好印象。



毕竟,谁知道,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。



保不齐,哪天,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,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,打回中原呢。



这可不是他说的。



是他小儿子说,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,私下里都这么议论。



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。



这等风气不扭转。



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。



瞧着吧,将来,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。



他虽不为官。



可到底活了几十年!



土埋脖子了。



他吃的盐,都比别人吃的米多!



“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,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。”



“老先生……”



朱棣刚开口,就被刘祖昌打断:“王爷,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,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……”



朱棣微微愣怔。



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,比几年前,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,不由惊讶,“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?”



据他所知,刘家村所属县府,并不在这些年,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。



刘伯温这些年,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。



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。



一类,一些军事、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、县府。



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。



一类,潜力巨大,农耕条件好的区域。



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,弥补,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,支出的成本。



最后一类,就是自然环境恶劣,民心不稳的区域。



乡土村社建成,迅速解决温饱问题,有利于地方安宁,以及民心拥戴朝廷。



刘家村不属于三类中的任何一类。



第三百九十二章:大战始,陆军第一镇首战!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