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0071章:何人知贡举?一鸣惊人的张方平  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0071章:何人知贡举?一鸣惊人的张方平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欧阳学士为甥舅案所累,名声有损。王中丞文采学识又不如欧阳学士和王学士,故而……”



就在这时。



御史中丞王拱辰从外面大步走了进来。



苏良和周元连忙站起来拱手,见到台长还是要拘礼的。



周元一脸尬尴,将脸扭向别处。



他虽然还没说完,但明显就是举荐王尧臣知贡举了。



王拱辰在屋内转了一圈后,大步朝着外面走去。



他走到门口时,突然回头看向周元:“子雄,公务若不是很忙,可抽空看一看本中丞之前的奏疏,看看我是不是妄为状元之才?”



说罢,甩袖而出。



周元高喊道:“定看,定看,定会欣赏中丞佳作!”



说完后,周元的额头上已满是汗珠。



他看向苏良,无奈道:“新年伊始,我便将王中丞得罪了!”



“无妨无妨!咱这位台长心眼比针孔都小,但说实话,其奏疏确实有一定独到之处,不过……不过比起欧阳学士和王学士还是差上一些!”



周元认可地点了点头。



这是整個朝堂都公认的事情。



而此刻,趴在窗户口偷听的王拱辰,气呼呼地离开了。



王拱辰和欧阳修乃是同届进士,还是连襟。



虽然王拱辰是状元,但民间都传的是因欧阳修过于风流,才没有夺得魁首。



王拱辰是一个捡漏状元。



王拱辰事事都想与欧阳修较个高低,却事事都不如欧阳修。



而王尧臣,乃是天圣五年的状元及第,比二人还要早一届。



资历和学识都要高于王拱辰。



王拱辰并不差,但与此二人相比,就矮上一截了。



苏良坐在桌前,思考了片刻,最终还是决定举荐欧阳修知贡举。



当即也写起了举荐书。



两日后。



垂拱殿的御案上已堆放了近百本举荐奏疏。



举荐欧阳修者,是因其才高。



举荐王尧臣者,是因其德厚。



举荐王拱辰者,则是采取排除法。



欧阳修私德有损,王尧臣过于沉湎学术,不擅创新。



这样排除,倒是王拱辰最合适了。



就在朝堂官员们议论着此次知贡举者,到底是欧阳修,还是王尧臣,还是王拱辰的时候。



三司使张方平突然上奏自荐知贡举,且还写了一篇《论学子文弊书》。



矛头直指前国子监直讲石介、现任国子监直讲孙复。



此篇文章,宛如一块巨石砸在一方湖面上。



“伏以礼部条例,定自先朝,考较升黜,悉有程式。”



“自景祐元年,有以变体而擢高第者,后进传效,皆忘素习。尔来文格,日失其旧,各出新意,相胜为奇。”



“至太学之建,直讲石介、孙复益加崇长,因其所好尚而遂成风,以怪诞诋讪为高,以流荡猥烦为赡,逾越规矩,惑误后学。”



……



大概意思就是——



科举考试,历来都有章程。



但自从石介、孙复入太学后,太学与国子监的学子们在他们的影响下,形成了一种怪诞流荡、晦涩难懂、以讽刺时政取巧的应试文风。



此次科举应摒弃这种风格,不然将会惑误以后的学子们。



民间学子将此文风称为:太学体。



去年州学、县学扩建,里面的大多学子,学习的都是太学体这种应试文体。



张方平可谓是一鸣惊人。



再有月余就要进行省试,而应聘主考官的官员却想要更换考试大纲!



若朝廷以其意而行,那学子们估计就要慌了。



这就好比苦练了三年的杀猪之术,临到上场时,突然改成了屠狗。



第0071章:何人知贡举?一鸣惊人的张方平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