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450章 明勋宗  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0章 明勋宗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可以把地卖给大户啊,不就有钱了吗。



地卖光了钱还是不够?



卖儿卖女啊,实在不行卖自己。



这也是为何,天灾是百姓的地狱,却是大户的天堂。



大明不会放任不管。



可如此大面积的重建,朝廷又如何能管得过来?



于是陈景恪提出了三条建议:



“其一,为防止土地兼并,两年内禁止灾区土地买卖,一旦发现从重处罚。”



这条建议一出,几位内阁学士都有意见了。



尚羲韶说道:“我知道安平侯是为百姓长远计,可如此一刀切恐会影响正常交易。”



“况且,灾后重建需要钱财,如果不许百姓出售土地,那就是逼着他们卖儿卖女。”



其他几位内阁学士也都是一样的看法。



还有句话他们没说,此举还会得罪地方大户。



到时候他们阻挠重建工作,就更麻烦了。



说白了,他们还是无法摆脱旧有的思想,认为治理百姓离不开士绅大户的帮助。



大家都是老狐狸,大家自然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。



不过陈景恪也知道,他的顾虑确实有道理。



虽然朝廷设置的乡令等官职,可地方士绅大户,依然拥有极强的话语权。



这是实际情况,必须要遵守。



所以他也没有直接反驳,而是含笑道:“尚学士莫急,且听我说完。”



“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,金钞局向灾区百姓发放无息贷款。”



“不需要太多,还款周期为五年。”



众人都不禁楞了一下。



金钞局直接借钱给百姓,说白了就是由国家发放贷款给百姓。



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。



不过很明显,金钞局房贷和青苗法完全不同。



青苗法最终还是要依赖地方衙门去执行,最终结果就变成了强行摊派。



衙门开始变着花样的提高税率,最后变成了官方放高利贷。



这不禁让众人担忧,金钞局放贷会不会演变成第二个青苗法?



还不等他们将疑问说出来,就听邱广安击掌叹道:



“妙,实在是妙啊。”



尚羲韶不禁问道:“敢问妙在何处?邱学士岂不闻青苗法乎?”



邱广安笑道:“我就知道,诸位肯定想到了青苗法。”



“然陈侯此法看似与青苗法相似,实则完全不同。”



尚羲韶问道:“哦?有何不同?”



众人都向他看来,想听听他有什么见解。



就连朱元璋都不例外,他刚开始听到金钞局放贷给百姓,也是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青苗法。



心里担忧会不会酿成祸患。



邱广安解释道:“王公变法首先不得人,他的青苗法虽好,然执行依然要仰仗地方衙门。”



“这些衙门的官吏本就反对变法,自然变着花样的破坏新法。”



“最终让良法变成了害民之法。”



“大明不同,我们有金钞局,可以不依赖地方衙门放贷。”



“这就能让百姓少遭受一层盘剥。”



“其二,金钞局本就承担着向工商业放贷的任务,他们对这方面业务非常熟练。”



“能更好的执行这个任务。”



这是之前扶持工商业发展时候制定的政策,金钞局向工商业住发放小额贷款。



虽然存在着很多灰色交易,但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。



“其三,金钞局放贷,相当于是抢了贪官污吏和地方大户的好处。”



“他们必然会盯着金钞局,真出现私下放高利贷之事,他们会积极举报的。”



王祁反驳道:“如果金钞局和地方衙门、士绅勾结呢?”



邱广安不慌不忙的说道:“大家不要忘了税务稽查司,他们可巴不得那些人在钱财上出点问题,好下手查抄。”



听到税务稽查司这个名字,众人都有些头皮发麻。



就连他们这些内阁学士,都很忌惮这个部门。



关键是,税务稽查司独立运作,只对皇帝负责。



人事任命之类的,都是皇帝亲自过问。



因此,那些人才有恃无恐,查起偷税漏税真是不要命一样。



如果金钞局真的敢勾结地方衙门和士绅放高利贷,就先要过税务稽查司那一关。



“就算他们收买了税务稽查司,还有锦衣卫和巡察御史……”



“这是针对灾区百姓特定的借贷,只此一次,比较容易监管。”



“朝廷可以派遣锦衣卫、巡察御史等去监管。”



“谁要是真敢私下放高利贷盘剥百姓,很容易就能被查出来。”



“这么多监察手段,总有一个能生效。”



只要有一个能生效,那后面就不用说了,不知道多少家户口本要被清空。



这时邱广安又说道:“其实陈侯此策真正高明之处不在这里,而是借此机会促进内循环建设。”



接着他解释道:“以前是地方官不懂也好,还是他们阻挠也罢,在很多地方基建工作进展都不顺利。”



“现在东南数省大面积遭灾,几乎相当于推倒重建。”



“朝廷令金钞局释放无息借贷,相当于将钱财投入到了东南。”



“正所谓白纸上好作画。”



“现在有钱有人,正好推行基建计划,促进内循环建设。”



末了,邱广安说道:“陈侯,不知我说的可对?”



陈景恪笑道:“邱尚书高明。”



众人心中吐槽,高明个锤锤。



如果他能说出一两条,那肯定是他想到的。



现在他说的如此详细,那只有一个可能,你俩事先商量好的,在这唱双簧呢。



事实上确实如此,这件事情陈景恪也是先问过邱广安可行性,才提出来的。



毕竟邱广安是户部尚书入阁的,对金钞局、计官体系有着极深的了解和影响力。



不过听完这番解释,众人也终于认同了陈景恪的建议。



真要这么操作,确实非常具有可行性。



老朱也不禁点头,赈灾加基建同时进行。



这个计划比放任百姓自生自灭,要好太多了。



这时,陈景恪又补充了一条:“如此大规模的基建,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。”



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,朝廷可以提前做出布置。”



“告诉天下的商人,运送重建所需的材料去灾区,可以得到相应的批条。”



“拿着批条可以购买食盐、玻璃、蜀锦、苏绣等商品。”



众人不禁再次点头,这些产品都是远销海内外,供不应求。



玻璃就不说了,苏湘粤蜀四大名绣,运送到西洋价格翻十倍。



运送到极西诸国,需要用等重的黄金购买。



这些商品大头在朝廷手里,剩下的一小部分,也被几大家族把持。



流到外面的十不足一。



朝廷真要这么做,会有大批的商人,运送建材去灾区。



物价会涨这是肯定的,但绝不会涨的太离谱。



之后众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,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,此法可行。



而且李善长还提出了一个建议,可以趁此机会将一部分受灾百姓,分散安置在藩属国。



如此既可以减轻重建的压力,又能帮各藩属国增加人口。



对这个建议,众人自然也是认可的。



从宋朝开始,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。



元朝之后北方人口更是百不余一,整个河南才只有百万人口,其荒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。



虽然大明建立后,对人口密度进行了重新调配。



可南方人口依然远多于北方。



趁这次灾难再迁走一部分,完全是可以的。



满足了藩属国对人口的需求,缓解了重建的压力,也缓解了南方人口压力。



可以说一举多得。



自然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。



会议的末尾,陈景恪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,那就是勋章。



群臣早就知道朝廷的真实目的,自然不会反对。



于是,一场迎接迎接将士们凯旋的仪式,悄无声息的筹备起来。



与此同时,在谁都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,蒋瓛送走了家人,遣散了所有家丁。



然后毅然决然的进入了乾清宫。



第450章 明勋宗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