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  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对于老朱的铁腕,马娘娘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。



不是她没有考虑过后果,这恰恰是她深思熟虑之后的答案。



“如果没有景恪,没有《大同世界》,我不会同意你动孔家。”



“但现在有了这一切,孔家的存在就成了大明前进的绊脚石,必须搬开。”



老朱非常认同的点头说道:“是啊,没有景恪,咱们只能用理学治国,就必须要尊孔。”



“当初咱被儒生骑在脸上欺负,也只能唾面自干,就是这个原因。”



“现在咱不需要他们了,新账旧账就给他一起算清楚。”



然后他又叹道:“其实咱也怀疑,景恪能否担得起这个大任。”



“这些年,咱把他讲过的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,越看越觉得高深。”



“对历史、大势的分析,比什么之乎者也更透彻。”



“后来又去大明各地实地考察,亲眼看到了他变革下的大明,真可谓是国泰民安。”



“已经远超历朝历代所谓的盛世了。”



“这些事实给了咱信心,他是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的。”



马娘娘深有同感的道:“咱们看着他长大,一直把他当孩子看,难免会小看他的能力。”



“其实仔细想想,他所思所想所为,早就已经超越前人了。”



老朱说道:“是啊,大同世界给了我对付孔家和儒家的决心。”



“这次儒家若识趣,咱还能给他们保留一席之地。”



“若是不识趣,咱就彻底给大明换换脑子。”



治国,尤其是想长久维持一个庞大帝国,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。



哪怕这套思想体系很落后,也比没有强。



历史上不乏盛极一时的大帝国,可往往几十年就崩溃了。



正应了那句,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。



原因很简单,那些帝国全靠一两个强人维持,没有强大的思想体系做后盾。



强人没了,维系国家存在的关键因素就没了,国家也就没了。



华夏能维持庞大的疆域,就是因为有一套思想体系在维系。



不论如何分裂,大家在思想文化上都是一家人。



遇到有能力的君主,就能重新完成统一。



华夏的思想体系起源于三皇五帝,成熟于周公旦。



孔孟等先贤,在这套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,有了儒家和诸子百家。



在之后的一千多年,儒家思想就成了维系人心最主要的那根线。



历朝历代,不论怎么变革,根子都是儒家思想。



你用人家的思想治国,尊崇人家的后人拉拢人心就成了必然。



这也是为何从汉朝开始,皇帝要祭孔庙,一直给孔家上尊号的原因。



最后孔庙变成了文庙,孔家有了衍圣公,一直延续到满清结束。



大明也需要文人治国,需要儒家思想来维系统治。



即便是朱元璋的铁腕,面对这种情况也不得不吃了个瘪。



最后选择性失明,放任孔家的存在。



不过他也不是全面退让,一直努力将孔家的影响力限制在曲阜。



但很显然,这种限制显得非常无力。



直到陈景恪写出《大同世界》,让他们看到了打压儒家摆脱孔家的希望。



《大同世界》虽然有着很深的儒家痕迹,但已经脱离了儒家。



就好像,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,吸收了各种新思想创造出来的一样。



大同世界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,吸收了百家长处,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家之言。



所以两者不能视为一家学问。



当然,如果想减轻推广大同世界的难度,也可以自称是儒家一份子。



一开始陈景恪就是这么打算的,但现在老朱和马娘娘必然不会如他的愿了。



老两口围在一起,开始各种算计。



先是老朱讲了自己的法子,让蒋瓛带人去彻查孔家的恶行,然后用报纸公之于众。



“……民怨被激起,咱们动孔家的代价就小的多。”



“然后强行推行大同世界,用来打压理学和儒家。”



马娘娘却摇头说道:“这是下下策,必然会让孔家和理学合流。”



朱元璋说道:“哦,妹子有更好的法子?”



马娘娘看了一眼茶杯,老朱立即给斟上:“妹子你润润口,慢慢说。”



马娘娘很是满意,说道:“景恪曾经说过,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就可以肆意点评他人。”



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,把道德制高点让给理学派。”



朱元璋惊讶的道:“啊?这……不是主动将刀子递到他们手里吗?”



马娘娘笑道:“你只看到了其一,却没看到其二。”



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他人,确实非常方便,可也会被人拿着放大镜挑刺。”



“平时都是他们拿着放大镜对皇帝指指点点。”



“把制高点让给他们,就轮到你拿着放大镜挑他们的刺了。”



“而报纸就是最好用的放大镜,能将他们所有的毛病都无限放大。”



朱元璋似乎明白了什么,但又有些不透彻,心中痒痒的难受:



“妹子你别打哑谜,你直接给咱说,具体该怎么做。”



马娘娘找个舒服的姿势,往椅背上一靠,说道:



“先用报纸把理学高高的架在道德制高点上,然后把孔家的老底掀出来,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来审判。”



“然后用报纸将他们的审判过程、结果公之于众。”



“如果他们秉公执法,那正好借他们的手铲除孔家。”



“如果他们想包庇,那之前他们站的有多高,摔的就有多狠。”



末了,她赞叹的道:“报纸真的是好东西啊。”



如果没有报纸,这法子是不能用的。



说白了,还是舆论权,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


“哎呦。”老朱一拍大腿,高兴的道:



“妹子你真是咱的贤内助,这法子好,好的很呐。”



“咱已经迫不及待想看他们的窘态了。”



——



另一边,陈景恪正在书房,第不知道多少次完善自己的作品。



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写的已经很好了,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头看,总是能发现缺陷和漏洞。



他迟迟不愿意发表大同世界,确实有忌惮理学和孔家的因素,但主要还是觉得不够完善。



伟大的先贤作品总是很少,很多一辈子就只有一部作品。



就是因为思想这东西,总是在不断成熟。



想追求完美,就需要用一生去钻研实践。



也幸好他两世为人,两世加起来年龄有六十多岁了。



虽然前世有研究说明,激素会影响人的心态。



年轻的身体,会让人拥有年轻的心态,也会让思维更加活跃。



可见识这东西,是和时间成正比的。



前世今生六十多年的阅历,给了他写书的底气和资本。



他并不是天才,之所以能写出大同世界,除了丰富的阅历,还得益于有前世的诸多模版可以参考。



第452章 华夏在我肩上担着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