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  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却说孙权领兵攻打庐江刘勋,半月不下。



人报周瑜有军机要务求见,孙权欣然召之。



“公瑾在鄱阳练水军,因何得以来庐江?”



孙权少年登位,此时非常的谦卑下士,周瑜一到便将之请上座。



周瑜亦不拐弯抹角,直言道:



“主公知东吴之利害否?”



孙权大惊,忙道:



“未知也,公瑾为何如此说话?”



“今荆州困于张羡之乱,故我等得以报父兄之仇为由,攻伐庐江。”



“然庐江之地地处淮南,不可不慎。”



孙权一怔,顿时明白了周瑜的意思。



淮南是曹刘的势力范围,咱现在攻打庐江,等于是在鸡蛋上跳舞。



“窃闻曹刘与袁绍相持于官渡,难分胜负。”



“今不趁早夺取庐江,待胜负决出,更难作为。”



孙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。



周瑜却摇了摇头,正色说道:



“今虽是河北强,河南弱,然此二地皆非我等所能相抗的。”



“公之大敌为何?荆州刘景升也!”



周瑜的意思,就是劝孙权一定要分清楚主次关系。



河南比河北弱是不假,但也是远远强于孙吴的。



如今是两雄争霸,孙氏哪边都得罪不起。



所以对外方针,一定是要全力对付荆州刘表。



然后积极示好河南朝廷,以换取孙吴攻打荆州的默许。



不论是周瑜亦或陆逊,都主张交好河南,然后全力对付刘表。



为何?



首先刘表与孙氏有仇,攻之有名。



其次,刘表的个人能力远不如曹操、刘备,好对付。



最后,荆州富庶,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。



别看孙氏手中仍有周瑜、吕岱、程普等优秀人才,但他们手里拿的全是烂地。



单就从国力上讲,整个孙氏的地盘加在一起,都比不上张鲁的汉中。



所以摆在孙氏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。



要么贯彻孙策的方针,快速打出去,抢夺富裕的地盘。



要么就慢慢开发吴郡、会稽等瘴地。



当然,历史上孙权确实把吴地开发的很好,但也足足了几十年的时间。



就汉末这群雄兼并,越打越强的趋势,谁等得起几十年?



“依照公瑾的意思,当如何?”孙权问。



周瑜不假思索答:



“即刻上表朝廷,遣使向朝廷纳贡,以求册封。”



“令兄在时,便得到了朝廷的册封,今两雄相持于官渡,我东吴不能不作表态。”



“诚如是,曹刘必以得主公为喜,从而默许我等攻取庐江、乃至荆州之地。”



……嗯。



孙权点了点头,从善如流:



“既如此,吾遣吾弟孙翊亲往陈地纳贡,以彰诚意。”



言讫,即召孙翊来帐,备言此事。



孙翊性格严厉暴躁,喜怒尽显于色。



听罢,当即表达自己的不满:



“遣使纳贡,只须令一长者前往陈地便好。”



“何须小弟亲往?”



孙权则十分严肃地说道:



“今曹司空、刘将军为国讨贼,正缺盟友。”



“吾弟亲往,以彰吾之诚意,使曹公、刘公不疑我。”



“弟已举孝廉,今去陈地,可留在朝廷为官。”



孙翊闻言大惊,留在朝廷为官是什么意思?



不就是让自己在河南当人质吗?



“想自兄继业以来,小弟精心侍奉,并未有过。”



“然权兄此为何也?”



孙翊当即把自己的不满表达出来。



孙权面色一沉,板着个脸,怒目嗔道:



“今吾为家主,汝敢不听吾命耶?”



言讫,左右刀斧手齐齐拔剑。



孙翊一惊,大感惶恐。



这是孙权第一次展露自己的政治手腕。



他送宗族兄弟去朝廷当质子,当然是为了换取曹刘的信任。



同时,这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。



孙权上位时,族内并不安分,许多孙氏将领都有拥兵自重之意。



尤其是孙翊,



孙策临死之时,以张昭为首的大臣,其实是一齐拥戴的孙翊继位。



理由是孙翊跟孙策很像,骁悍果烈。



但孙策最后拒绝了,他认为正因为孙翊跟自己很像,才很难处理身后之事。



所以孙权的继位,其实是孙策力排众议,乾纲独断的决定。



最后孙权虽然平稳接过了孙策的大棒,但孙翊依然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。



把他送到陈地朝廷去,于孙权而言是两全其美的好事。



孙翊见孙权早有准备,知他今日不论如何都难以脱身,于是只得应从。



孙权这才转怒为喜,笑道:



“……善,吾已命人备好锦绢粮秣。”



“吾弟可立即北上,待见到曹司空与刘将军后,备言吾之心意。”



“我孙吴一定是忠于朝廷的。”



一言毕,孙权又遣族兄孙贲,老将韩当率部护送孙翊前往陈地。



当然了,说是护送,其实是监视。



孙翊无奈,只得应从。



不表。



……



河南,官渡。



自河北军与河南军相持以来,已过两月。



而此时,曹操、刘备都收到了消息。



即荆州、吴地都遣使来朝廷示好。



至于来意,



荆州希望朝廷派兵,剿除孙氏。



孙氏则向朝廷纳贡,请求册封。



于是曹刘一起相商,又邀谋主李翊过来议事。



南方之事如何处理?



李翊说道:



“今荆州强,孙吴弱,两家又有血海之仇。”



“可应孙权请求,予以册封,许其攻取荆州之地。”



“至于荆州来使,则以公事为由,暂不接见,以慢其心。”



李翊虽是现代人,但一直摒弃先射箭后画靶的理念。



即不能认定孙氏未来会崛起,从而在荆州与孙吴之间选择荆州。



同理,也不能认定曹操未来会统一北方,就联袁抗曹。



一切的决定,都得根据时势来判断。



现在的孙吴就是一个被挖走了大量人才,地盘仅有吴郡、会稽,豫章北部数县的瘴地。



而荆州刘表比之历史上,却没有多少削弱。



如不出意外,刘表与他的荆州马上就将迎来自己的“巅峰期”。



仅是出于这一点,李翊都得支持孙吴去削弱刘表实力。



以为将来南下做准备。



因为如果真的南下,荆州绝对是比吴地更难打的存在。



除非你慢慢熬,熬到刘表死,然后解体。



但李翊可不想再等八年时间,他巴不得天下早归一统。



曹操、刘备从其言。



即上表朝廷,奏请封孙权为讨虏将军,命其继承其兄孙策之吴侯爵位。



至于荆州来使,则暂不接见。



之后,依旧与袁绍相持。



就这样,又相持了三个月的时间。



这时候,曹操、刘备从南方得到了一个十分惊人的消息。



——刘表成功平定了荆南叛乱!



“竟如此神速?”



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,待得知这个消息后,都感到十分震惊。



因为张羡开始足足煽动了荆南四郡的叛乱,哪里是能够轻易平定的?



并且最开始的消息,还是刘表遣兵围长沙,久攻不下。



怎么突然间就一下全给平了?



再一追问才知道,原来是张羡突然病死了。



张羡一死,荆南之众群龙无首。



于是刘表趁势席卷荆南,广开土地。



一举收复了零陵、桂阳,北据汉川,并不费吹灰之力将荆南部众收编。



真正坐到了地方数千里,带甲十余万。



而由于刘表这次大胜,壮大了荆州的声望。



兼之中原又在打仗,所以许多从关西、关中,以及北方来学者,都跑去了荆州避难。



刘表对这些学者予以安抚赈赡,又派兵肃清了荆州境内的盗贼。



这更加使得荆州成了汉末的乐土。



万里肃清,群民悦服。



刘表也正式进入了自己最巅峰的时候。



待看完书信之后,曹操、刘备几乎异口同声地感慨:



“刘景升竟如此好命!”



一面又庆幸,当初采纳了李翊扶吴抑荆的政策。



若不然,刘表在南方就真的无敌了。



之前说过,刘表的对天下形势的判断有误。



即他认为自己一直苟下去,就能笑到最后。



但刘表本人是经历过一次“越打越强”的理念冲洗的。



就是这次平定荆南。



刘表在收复荆南四郡后,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,更是不费吹灰之力收编了荆南的部众。



如果刘表能及时反应过来,改变他的观念,那他与他的荆州绝对会取代孙吴,成为南方的霸主。



刘表的壮大,对曹刘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。



毕竟谁也不希望屁股后面,凭空多出来一个强敌。



但好在当初采纳了李翊的战略方针,在荆州的东面,给刘表扶植了一个树敌。



孙权在得到朝廷册封,有了曹刘的默许之后,大胆放心的攻打庐江。



最后成功将庐江刘勋赶走。



于是,孙权将庐江南部,豫章北部这两个扼守荆、扬要道的土地连接在了一起。



正式对荆州形成了战略威胁。



同时,另外一个好消息传来。



交州牧张津本就与刘表关系不和,见尤其是荆南四郡。



起初刘表对此地控制力不强,故张津也有意染指。



现今见刘表尽收荆南之地,大感不忿,于是兴兵犯境。



想要趁着刘表未将荆南牢牢掌控之前,以武力夺取过来。



等于说,刘表方平定一场战事,又起了一场与交州的战事。



对北方事务,依旧无暇顾及。



……



这日,夜晚,大营内。



李翊背着一只手,另一只手按了按眉心。



见皎月当空,不觉略微舒缓了心神。



“吁!”



一匹快骑飞马落下,下来之人乃徐晃也。



“……大都督!”



徐晃走至李翊身后,朝他后背拱了拱手。



“如何?”



李翊也不转身,只是澹澹地询问军务。



“末将奉大都督之命,率轻骑去袭扰袁军粮道。”



徐晃沉声回答。



由于现在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相持阶段,双方比的就是谁的资源多。



袁军虽然粮多,但补给线拉的很长。



一旦将它的补给线切断,袁军便会陷入大麻烦。



“适才末将于半道见,抓住一名袁军细作,待问明才知。”



“袁军大将韩猛,奉命押送粮草,足有数千车之多。”



“如不出意外,明早便行。”



李翊闻言大喜:



“韩猛徒有匹夫之勇耳,今遣轻骑袭扰,于半路击之。”



“断其粮草,则袁军必乱。”



这段时间,李翊一直在派遣轻骑捕捉袁军的运粮部队。



其实仗打来打去,最简单直接的方式,永远都是断绝对方的粮道。



粮食掐断,则寸步难行。



“末将愿往!”



徐晃主动请缨。



“莫急,待我知会主公一声。”



李翊起身前往见刘备,而刘备此刻并不在此处。



他正在曹操大营里商议军务。



曹操在营内,焦头烂额,神色慌张,对刘备说道:



“……玄德,目今战事已相持百日,河南百姓苦不堪言。”



“今日奏报,又有一处民众,逃亡河北,投靠袁绍。”



“这般下去,曹某只能先退了。”



战端一开,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。



而官渡之战的爆发,尤以曹操治下百姓最惨。



因为仗是曹操的领地打的,这就导致曹操领地境内的百姓没办法从事正常的生产劳动。



同时,他们还得时不时被拉去补充兵源,或者充当民夫。



如果只是忍一忍还好,可问题是战事已经持续一百多天了。



当地百姓困苦不堪,不少人都背叛了曹军,以响应袁军。



豫州的失控,本就已经令曹操头皮发麻。



而更糟糕的是,曹操手下的士兵也有点打不下去了。



毕竟,仗如果是越大越赢,那他们怎么都能忍一忍。



但战事一眼望不到头,将士们背井离乡,近半年见不着父母妻儿。



孤独的情绪在军人心中蔓延。



同时,前线恶劣的生存环境,也让士兵们过得苦不堪言。



今日曹洪又杀了三名逃兵,才暂时将军心稳住。



但曹操已经意识到,再不跟袁绍打决战,那他就只能撤军了。



“玄德公手中尚有多少人马?”曹操焦急地问。



“还有万人。”刘备答。



“听闻玄德自幽州公孙氏处,得了五千幽州铁骑,未闻确有此事否?”



“确有此事。”



刘备阖了阖双眸,大方承认。“善!”



曹操大喜过望,按住刘备的肩膀,一本正经地说道:



“曹某在前线亦有一万人,算上李子玉从青州带回来的一万人。”



“我等亦能在前线投入三万五千人众!”



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