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  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“袁军虽然数倍于我军,但兵将不如我河南果劲。”



“我等所虑者,无非是河北骑兵难敌。”



“今玄德既有五千幽州铁骑,可速速调来,与袁绍决战!”



饶是刘备久历战事,但当听到曹操的这个决定,还是震惊不已。



“曹公现在便想与袁绍决战?”



“……嗯,不能再拖了。”



曹操点了点头,一脸认真地说道:



“今军民皆厌战不已,若再继续拖延,莫说民众皆反。”



“恐我军中亦要生变!”



刘备支开曹操的双手,摇了摇头:



“我家先生说了,现在不是与袁军决战的最佳时机。”



“况袁军势大,我军战力再强,也未到可以以一当十袁兵的地步。”



“还是再忍一忍为好。”



曹操顿时急了,罕见的暴怒,嘶吼道:



“再拖下去,我之军民必然生变!”



“战事未打在汝徐州,汝自然不在乎。”



曹操生气也并非无缘无故,毕竟主战场在他的地盘。



基础设施的破坏、生产力的脱节、农事的停止、人丁的损耗,全都得由曹操承担。



如果继续拖下去,就算打赢了官渡之战,也会透支完曹操的实力。



刘备挑眉正色道:



“公之困难,岂独有乎?”



“我之军民亦多怨言,况我每日粮食支出千斛,供给曹营。”



“为此,先生亦多怨我。”



“今我徐州之粮亦快耗尽,岂是我之所愿?”



刘备也是个暴脾气,当场就给曹操怼了回去。



听曹操那意思,好像是我徐州故意拖着不跟袁绍打决战似的。



战事打到现在,谁不难受?



就算徐州本土没有爆发战争,难道徐州百姓就过得很好?



首先,大炮一响,黄金万两。



战争的爆发,加剧了政府财政的紧张,从而间接影响百姓的经济状况。



第二,战争消耗了大量的物资,使得徐州物资供应也变得紧张起来。



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跟着上涨。



第三,随着战事的进展、伤亡消息的传出。



增加了那些失去的亲人的民众的担忧和恐惧,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。



比如两口子,妻子没了丈夫,只能自己养活孩子和父母。



老人失去了孩子,也只得想办法自力更生。



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,同样使得刘备压力山大,他又何尝不想快些结束战事?



“既然玄德有此同忧,可速速与我合兵一处,攻灭袁绍大寨!”



曹操也并非是脑子一热,胡乱拍板决定。



他清楚,自己这边虽然人心不宁,但袁军又能好到哪去?



他们同样是背井离乡,而且离得还更远。



所以这两个debuff可以相互怼掉。



而刘备从幽州得到的铁骑,也能抹平两边的骑兵数量差距。



同时,之前“土山”一战,将袁军的远程部队杀伤殆尽。



纵有恢复,远程火力现在也是比不上河南军的。



再算上刘备与自己个人的才能,配上李翊的奇谋,及两边麾下的猛将。



完全可以跟袁绍血拼一场。



“战争打到现在,备又何尝不想与袁绍决战?”



“只是军师说,目今袁军尚未至穷途末路之时,不可轻易与之决战。”



“一经有失,满盘皆输。”



河南比起河北最大的劣势,便是河南这边是输不起的。



官渡之战,它是一场防守战。



如果河南军输了,袁绍便会势如破竹,一统河南。



如果河北军输了,那河南这边等于是打赢了这场“卫国战争”。



仅仅是将袁军赶出了河南而已。



不代表河北就是曹操、刘备的了。



基于这一点,最终的决战必须要慎之又慎,慢慢寻找袁绍的破绽。



“……哈哈哈。”



曹操抚须大笑,谓刘备道:



“玄德啊玄德,自汝得李子玉以来。”



“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。”



“须知这军营里,是由汝这个主公来决断,而非李翊。”



刘备皱着眉,沉声道:



“先生之言,多为金石之言,于备正是受用。”



“焉有不从之理?”



虽然曹操说的是实话,但刘备却明白一件事。



他能走到今天,多赖李翊之功。



如果不是自己从善如流,采纳李翊的计策



焉有今日他汉左将军下邳侯领徐州牧刘备?



“……哼。”



曹操背着手,闷哼一声。



“李翊在何处,吾来与他理论理论!”



见刘备说不通,曹操知要劝刘备出兵,只能先说服李翊了。



正说间,人报李翊已经到了。



曹操急请入内。



见李翊阔步走进来,曹操上前,扯出一抹笑容:



“……子玉先生,夜深之时,尚不安枕耶?”



李翊饶有兴致地笑道:



“今战事紧急,曹司空与左将军俱留营旅之中,饱经风霜之苦。”



“翊身为河南谋主,焉能惫懒松懈?”



曹操哂哂一笑,又道:



“那这么晚了,先生来找曹某何为?”



“不!”



李翊摇了摇头,“李某不是来找曹公的。”



“我是来找我家主公的,只是吾主在曹公这里,这才不得不来此地。”



这……



曹操一怔,无言以对。



刘备见此,便上前问道:



“都这般晚了,先生来此,不知是为了何事?”



李翊也不着急说,反而问曹操道:



“适才在帐外,似乎听到曹公对李某颇有微词?”



曹操又是一愣,暗道适才他歇斯底里,有些失态,倒叫路过的李翊听得真切。



索性大方承认了,便问:



“……不错。”



“既然子玉先生也来来了,曹某倒想问问先生。”



“今袁军虽众,然未必有我河南军果劲善战。”



“兼之土山一战,袁绍先登营全军覆没。”



“而玄德公处,又有五千幽州铁骑,如何就不能与袁军决战了?”



“须知我豫州之地已经失控,兖州百姓亦是困苦不堪。”



“再拖下去,不肖袁军动手,曹某内部便要生变。



讲到这儿,曹操眼神忽然变得锐利起来,看着李翊,郑重其事地说道:



“是故,今日先生须得给曹某一个答复。”



“到底是何时能与袁军决战?”



“如果不予答复,亦或拖延太久……”



曹操嘴角一扬,狞声道:



“那么非是曹某不尽同盟之意,实在是后院起火不得不熄。”



“故若不能决战,便容曹某撤出官渡,回颍川平叛去也!”



这是曹操下达的最后通牒。



曹操如果真的,就等于是放弃了兖州之地。



即便之后留守豫州,也是大势已去,慢性死亡。



由此可见,曹操会做如此决定,真的是已经被逼急了。



“……唉!”



刘备叹了口气,“适才我已劝过曹公,然曹公不肯听从。”



说着,也对李翊表达了无奈:



“……先生,备也觉得不能再拖下去了。”



“昨日备收到了子敬送来的书信,说粮食将要告罄,支不得一月了。”



“一月之内,若是不能结束战事,那么备也只能撤回徐州去了。”



战争远比刘备想象的要更加要耗粮食。



路途损耗只是根因之一。



另一个重要原因是,粮食还得养民。



如果市场上没了粮食,那老百姓不直接饿死了吗?



但战争的开始,



使得大量的人民参军服役,由此物价飞涨,生产劳动力脱节。



粮食生产减少、物资生产缓慢,这都加剧了政府的负担。



“备想,我河南军过得困苦,然袁军战线延至官渡,损耗是我军数倍。”



“纵然河北再富,也该撑不住多久了。”



“或许,该与袁军决一死战了。”



刘备内心里也是渴望与袁绍正面一战的。



毕竟战争打到现在,两边都很难受。



李翊望一眼刘备,又望一眼曹操,取出一封书信来交给曹操。



“适才在帐外,有颍川使者送信过来给曹公。”



“李某便顺道带进来了,曹公不妨先看看。”



曹操接过书信,见是荀彧写的。



遂警惕地问道:



“先生看过了?”



“……呵呵,未有也。”



李翊笑着摇了摇头,“不过李某大致能够猜到信中所写内容。”



“哦?”



曹操眉梢一挑,环臂于胸前,饶有兴致问:



“那汝且说说,文若给曹某写了什么。”



“应是劝曹公坚守官渡,勿要撤军。”



李翊不假思索答。



曹操半信半疑,将书信拆开来看。



只见信中写道:



——“盖闻明公前线累弊,困苦难决。”



“愚窃以为袁绍悉众聚于官渡,专欲与明公决胜负。”



“公与刘将军并力,以至弱当至强。”



“若不能胜,必为其所乘,此天下之大机也,断不可失。”



“绍军虽众,而不能用。”



“以公之明哲神武,兼有刘将军相助,何向而不济!”



“今军食虽少,亦未若楚、汉相持于成皋、荥阳之间也。”



“是时,高祖、项籍俱不肯先退,盖因先退者势屈也。”



“公以十分居一之众,画地而守之,扼其喉而不得进,已半年矣。”



“袁军见势竭,必将有变。”



“此用奇之时,不可失也。”



“惟明公裁察焉,荀彧拜上。”



曹操览毕,见果真是荀彧专门写了一封信劝自己打下去的,不由大惊。



“果不出子玉先生所言!”



曹操对荀彧还是十分信任的,见荀彧都劝自己打下去,自己也不再闹情绪了。



将他的书信,交给刘备、李翊二人看。



君臣二人快速浏览一眼。



荀彧的意思大致就是,



现在我河南军粮虽少,但也比不上当年高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那么困难。



先拿偶像给你举例子。



现在我们河南军扼守住袁军进攻的咽喉,已经半年多了。



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,锐气已经枯竭。



局面必将有所变化,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,千万不可失去啊!



您一定要再挺一挺!



刘备看完书信,不由慨叹道:



“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!”



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,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。



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。



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?



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。



更重要的是,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,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。



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,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。



像沮授、田丰,虽然有才,但“爹味儿”十足,总是教袁绍做事。



说你这里做得不对,你得按我的方针来。



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,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。



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,蜀汉是诸葛亮,东吴是鲁肃。



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,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。



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,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。



他们的发言,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。



第一,有理有据的拍马屁。



第二,设身处地的讲问题。



第三,坚定信念的说建议。



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,你在有才的同时,还能把人情玩好。



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。



曹操既得荀彧书信,信心倍增,乃问李翊道:



“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机之时,此意与先生之勇略不谋而合。”



“先生乃张子房般青云之士,必有奇策能够破敌。”



“适才操言语鲁莽,还望先生恕罪!”



李翊遂取出另一封书信,交予曹操、刘备二人。



“……这是?”



曹刘二人展开来看,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军细作。



“仗打到现在,袁军的粮食也快见底了。”



“若是我们能够截获袁军粮车,袁军内部必然生乱。”



“届时再与袁绍决战,一击可破也!”



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。



为什么要耗这么久?



第一,袁军势大,先把他的气势给消磨殆尽。



虽然河南军也跟着消耗,但河南军的战力是要比河北军强的。



第二,袁军人数固然多,但也间接使得粮草消耗加倍。



尤其把战线拉长到官渡来,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绍比一比消耗。



第三,李翊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,等待袁绍露出破绽。



现在,终于等到袁军把机会主动送上门来。



“但凡用兵,若敌人不误,则我师安能克哉?”



“今时机已到,不可失也。”



(本章完)



第201章 刘备一则先生,二则先生,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