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  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[1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却说贾诩成功劝降许攸,弃袁营来投官渡。



李翊闻之,忘履相迎。



执着许攸的手,感慨道:



“子远,我在此处,真是望眼欲穿了。”



许攸既离了袁营,便不再是河北的首席谋士了。



现在他仅仅只是一个平头百姓。



褪去了袁氏光环,再见故友,人家依然是风采依旧。



许攸此刻已经来到了人生低谷,走到了最落魄的时候。



“……惭愧,惭愧。”



许攸神情低迷,有些颓丧地对李翊说道:



“公乃河南都督,攸一介布衣,怎敢受都督如此厚待?”



人在矮檐下,不得不低头。



许攸如今失其倚仗,再不敢像往常那样跟李翊称兄道弟了。



李翊却待许攸如初见,握住他的手,笑道:



“公乃翊之旧友,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!”



说着,与许攸携手入了大营。



李翊将左右之人尽数屏退,然后才邀许攸入座。



许攸见四下更无六耳,心中稍宽释,乃叹道:



“某有眼无珠,不能择明主而事。”



“屈身于袁绍,言不听,计不从。”



“故特弃之,来见故人。”



“愿子玉……愿先生念在往日情谊的份上。”



“替愚兄在刘将军面前美言几句,收录引见。”



“诚如是,恩同再造,攸感激不尽!”



话落,许攸起身,拜伏于地。



李翊慌忙将之扶起,一本正经地说道:



“子远之才,胜翊十倍。”



“今肯弃暗投明,入我徐州,你我携手,何向而不济乎!”



“愿请教我破绍之策。”



“若得成功,子远当河南军头功。”



许攸乃俯身说道:



“我闻子玉肩负两军军政,有便宜行事之权。”



“请公告我,军中余粮尚有几何?”



李翊不假思索答:



“已不足三日矣。”



许攸嘴角微微翘起,啧啧感慨道:



“世人皆言徐州李郎,乃实诚君子,今果然也!”



李翊面色不改,正色言道:



“公以诚相投,翊亦以诚心待人,又何相欺哉?”



“吾以实言相告,望公勿疑,计可速发!”



许攸乃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,递给李翊。



李翊快速扫一眼,里面竟然是一则透露河南军营细节的间谍公文。



其中,就包括了河南军粮草不足的报道。



虽然心里有准备,但李翊此刻仍不免被河北强大的情报系统给惊出一身冷汗。



自己事无巨细,已经对军中人员管理的非常仔细了。



袁绍的细作到底是怎么渗透进来的?



但话又说回来,袁绍连曹操身边的近侍都能够策反。



弄清楚河南军存粮多少,对他来说肯定也不算难事。



李翊又何尝没在河北身边安插细作?



不然许攸与自己书信往来事情,怎么会被审配查出。



只因李翊每每与许攸亲善,多让使者留下痕迹,好叫河北人知道。



而审配的确是很早就清楚许攸与李翊之间的关系了,但他故意憋到官渡之战来发难。



因为最敏感的时候发作,才能定最大的罪行。



李翊将文件收好,转而拉起许攸的手,说道:



“子远既肯念及旧交而来,愿即以良策教我。”



许攸乃道:



“今公以孤军抗大敌,而不求急胜之方。”



“此乃取死之道也。”



许攸被评为智计之士不是没有道理的,他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河南军的问题所在。



那就是,河南军只能速战速决。



跟河北军拼消耗,完全是没有办法,找不到可以速战速决的机会。



“吾有一计,可使袁绍百万之众,不战自破。”



“未知子玉还肯听否?”



李翊大喜,忙道:



“翊愿闻良策!”



许攸乃俯下身子,低声在李翊耳边说道:



“袁绍新至千乘军粮辎重,尽数积于乌巢。”



“今拨淳于琼守把,乌巢守军将骄卒惰,守御不严。”



“公可选拔轻骑,诈称是袁军兵士。”



“以到彼护粮为由,乘间烧其粮草辎重。”



“则绍军不出三日,必将自乱,一击可破也!”



提到许攸,就会联想到他献“火烧乌巢”之计后。



便狂的没边儿,最后被杀。



但仔细一琢磨,



许攸他凭什么这么狂,甚至敢以曹操的恩人自居。



说白了,许攸不就透露了一个乌巢位置,让你去烧吗?



作为当时人,可能不知道乌巢的位置所在,所以要感谢许攸。



但只要是穿越者,就都应该知道乌巢位置,许攸对他们来说应该可有可无。



李翊用得着这么看重许攸,甚至他不来,都不敢发兵吗?



没错。



如果许攸不来投,李翊是真不敢发兵去劫乌巢。



袁绍足足有十一万大军需要供养,所以它的存粮位置本就没几个地方可以选。



纵不是穿越者,也不见得便不知道乌巢之所在。



毕竟位置太显眼了,你很难瞒得住。



所以许攸的到来,提供了三个可以去劫乌巢的前提条件。



第一,



许攸告诉你乌巢就是袁绍最后一批粮了。



这一点很重要,如果没这个前提条件,你甚至都不能去劫。



因为去劫乌巢,本身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举动。



高风险必须得有高回报。



你在赌上全军命运的情况下去劫乌巢,就必须保证把它劫了之后,是真的能够击败袁绍。



所以许攸的到来,实际上是帮你确定了,这就是袁绍的最后一批粮了。



你现在可以去劫乌巢了。



第二,



之前说过,乌巢位置其实在官渡以北,距离袁绍大营都足足有四十里。



许攸作为袁营高层,非常熟悉那里的环境。



在这样一场需要争分夺秒的军事行动中,许攸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向导。



帮助河南盟军,用最短的时间,抵达目的地。



第三,



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。



劫乌巢最大的难点,就在于你必须得在袁军眼皮子底下穿过去。



如果人少,或许你能侥幸溜过去。



但乌巢是有重兵把守的,你再是用兵如神,也得用个几千人吧?



不然烧粮的柴火都带不够。



同时,这场军事行动非常吃时间,你还必须得带骑兵。



所以,任凭你将自己的行踪掩饰的极好,也很难不碰上袁军。



可许攸的到来,就使得盟军假扮袁军的计划有了可行性。



因为许攸是袁绍身边的红人,河北的首席谋士,大部分袁军都认识他。



最重要的一点是,许攸现在是悄悄来投盟军的。



莫说底层士兵,便是袁氏集团高层,都还未弄清楚许攸这边是什么状况。



也就是说,



许攸可以帮助李翊,用信息差打一个时间差!



有此三点,火烧乌巢的军事行动,非许攸来投不能成也。



在得到许攸的保证之后,李翊终于可以放下心用兵了。



他立马出了营帐,将赵云、公孙续唤来。



“赵将军、公孙将军,汝二人在幽州时,多统骑兵。”



“今可各领一千五百幽州铁骑出征,火烧袁军大营乌巢。”



赵云、公孙续齐齐拱手,大喊一声:



“领命!”



李翊又唤张绣过来,谓他道:



“张将军,请你也率两千西凉铁骑,与我等一同出征。”



张绣初投,正急于建功,遂欣然领命。



自开战以来,盟军这边几乎没怎么出动过骑兵。



一方面是骑兵宝贵,打一个就死一个。



好钢得用在刀刃上。



另一方面,李翊也是在隐藏实力,不能叫袁绍知道盟军手中还有这样一张王牌。



所以公孙续与他的幽州铁骑,也是这两天才到官渡大营来的。



而李翊的用人也很明确,公孙续、赵云、张绣,全是一等一的骑战高手。



除了他们,选不出更适合去劫乌巢的人选了



你说用张飞、牵招这些人不行吗?



确实不行,因为特殊的时代产生特殊的血缘纽带。



幽州铁骑只认公孙续,西凉铁骑只认张绣。



你要是换别人来,纵是不哗变,也很难让他们发挥出全部战力。



这场战,本就是拼命去的,不容有失。



至于赵云,人家作为公孙续旧友,又在公孙瓒军中待过。



在能博得幽州铁骑好感的同时,还能进一步拔高骑兵的战力。



众骑兵很快上马。



马背上除了装载引火之物外,每一匹马儿的嘴巴,都被草绳给栓上了。



而每一名士兵嘴上,都叼着一根木棍。



“大都督!一切准备就绪,就请发令罢!”



赵云催马而来,将枪一横,向李翊汇报道。



“……嗯。”



李翊一颔首,又将张飞、黄忠、徐晃等将唤来。



“吾此去劫乌巢大营,袁绍必来劫我官渡大营。”



“汝等务必严加防范,切勿丢失。”



“否则,军法论处!”



“得令!!”



众将齐齐拱手。



张飞忽然想起来一件事,忙走上前问道:



“等等!先生,如俺没听错。”



“……先生是要亲自去劫乌巢?”



听张飞这么一说,众将才反应过来。



对哦,大都督居然是亲征。



“火烧乌巢,遣一大将即可。”



“都督乃千金之子,何必冒此风险?”



黄忠生怕恩人有失,开口劝谏。



不止是黄忠担心,几乎是所有徐州阵营的将军们都在担心。



他们并不相信许攸。



李翊怎么能够仅凭许攸的一席话语,便轻易地涉入险地?



万一是人家的计策呢?



万一是人家的圈套呢?



李翊爱兵如子,军中威望极高,他一旦有失,整个河南军营的士气都要崩溃。



所以当黄忠开口之后,剩下的将领们也担忧地劝说李翊不要亲自去。



咱军中又不是没有人才,交给他们不就行了?



“正因此去甚险,吾才非去不可。”



“若不亲往,此事难成。”



李翊坚定信念,向众人解释。



官渡之战已经来到了最为紧要的时候了。



李翊接下来的这场军事行动,是成了就赢,不成大家都得死。



属于关键时刻的一锤子买卖。



尤其李翊要去的地方,是敌人的后方。



中间会有层层设防和干扰,派别人去就很容易虚了。



一旦他信念不坚定,就会使盟军陷入万劫不复,错失千古良机。



诚然,徐州将领可能百分之九十九不会中途打退堂鼓。



但哪怕是百分之一的风险,盟军也不能赌。



那么有谁是会百分百坚定信念,将乌巢之战打到底的呢?



那当然是,下达这个命令的李翊本人了。



只有李翊清楚,乌巢之战有多重要,须要打到哪种程度。



他为此准备了很多项工作。



他会将它完成的很好,每一步都不会出错。



正如往常一般。



在做好思想工作之后,李翊又请来贾诩、荀攸。



“两位先生乃是智者,就请辅佐张将军他们同守大营。”



张飞在一旁说道:



“可要先知会俺兄长一声?”



李翊道:



“主公大营向南去数里路程,此时争分夺秒,不可多耽误。”



言讫,将刘备所赐的鸳剑取出,拿在手里:



“主公赐我雄剑,许我便宜行事之权。”



“益德当听我号令,不可冒然行事。”



古代的大营,类似于城邦,一座连着一座。



刘备、曹操两人的大营自然是在后方。



张飞乃拱手称喏。



李翊又见位于前线大营,曹营代表的曹洪请来,将倚天剑拿给他。



“若袁军过来劫营,攻打官渡大寨。”



“就请子廉将军,协助张将军同守此寨。”



曹洪活动了一下伤臂,这些天养伤都快给他憋出病了。



莫说李翊有曹操所赐的倚天剑,曹洪本就该听他的号令行事。



单说李翊此前将华佗荐给他,帮他治好了伤臂。



别说,真的一点儿病根没落下。



冲这份恩情,曹洪都很乐意为李翊帮帮场子。



“末将领命!”



曹洪躬身领了命。



李翊既筹计已定,诸事吩咐完毕后,乃上马启程。



五千凉、幽二州,本时代战力最强的骑兵,鱼贯出了盟军大营。



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[1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