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   三国:昭烈谋主,三兴炎汉[2/2页]

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xbequge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……



是夜,



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。



张绣引西凉铁骑在后,公孙续、赵云引幽州铁骑在前。



李翊与许攸,引着少量步兵在中军处。



皆束草负薪,俱打着袁军旗号。



乘着夜色,从小路去偷袭乌巢。



路上,



张绣有意跟这位当世红人交好,忍不住上前问道:



“大都督,袁绍屯粮之所,安得无备?”



“都督身负两军军政,怎好亲往险地?”



李翊只淡淡地回道:



“许攸此来,天败袁绍。”



“况我军军粮不给,难以久持。”



“若不用此计,只能坐而待困。”



张绣望一眼走在前方的许攸,又小声问李翊道:



“倘许攸有诈,在前方设伏,如之奈何?”



李翊两眉一蹙,正色道:



“彼穷途来投,又何见疑乎?”



“今孤军深入,冒险劫粮之举,乃吾独断之行。”



“若不能成,情愿战死沙场。”



“今计在必行,将军可约束手下人,教其勿要生疑。”



张绣虽然很早就听说过李翊的名声,两人也有交际。



但当真正与李翊见面后,张绣这才被他身上的魄力与魅力所动。



来前,张绣还在为自己未来的前程所担忧。



可当与李翊相处了片刻之后,使得张绣坚信,跟这样的人一起共事。



一定大有可为!



“……好了,再往前,就快到袁军大营处了。”



“将军莫再说话,叮嘱手下小心行事。”



“喏。”



张绣领命,将木棍衔在嘴里。



大军一路向前,遇着袁绍别寨。



寨中将领问是何处军马。



李翊乃遣许攸出马,应声答道:



“吾奉袁公之命,前往乌巢,助淳于将军护粮。”



寨兵们见是袁军自家旗号,又是许攸本人出面答话,忙赔礼道:



“原来是许先生,得罪得罪。”



“快请过!”



众皆不疑,放李翊军过了别寨。



中道凡过数处,皆诈称是前来护粮的。



由于许攸名气大,袁营地位高,众人见着他,遂都不加拦阻。



及到乌巢之时,五更已尽。



李翊命军士将束草薪柴取下,直接便在乌巢周围,天价放起火来。



“大丈夫立功名只在今日!”



李翊掣剑在手,亲自押阵督战。



“火烧乌巢,斩杀袁军!”



“杀啊!!!”



一声令下,众骑兵鼓噪直入。



时淳于琼正于营中酣睡,闻得鼓噪之声,连忙跳起来问:



“何故喧哗?”



言未已,一小兵飞身过来拜道:



“贼军过来,袭我乌巢!”



什么!?



淳于琼又惊又怒,“竖子安敢如此大胆妄为!”



眼下军情如火,淳于琼也顾不得思考李翊是如何率军赶到乌巢来的了。



急忙披挂上马,持槊出阵。



一出帐,便见着火焰四起,烟迷太空。



眭元进、赵叡等将齐齐领兵赶来救应。



“将军这是怎么一回事?”



二将领兵与淳于琼会合至一处,齐声问。



许攸评价乌巢守军是“将骄卒惰,守备不严。”



即淳于琼虽然不同于演义里的形象爱喝酒,但他本人是非常骄傲自满的。



而上梁不正下梁歪,淳于琼自负的性格,也使得他手下的兵并不严整,容易松散懈怠。



这也就是李翊一到乌巢,立马便能够将火点起来的原因。



淳于琼生怕担责,连忙说道:



“贼军狡猾,我军中出了叛徒。”



“有人带路,叫贼人绕袭至我乌巢大营。”



“请两位将军速速助我擒贼,我要擒拿反贼,将之献予袁公!”



事已至此,二将肯定也来不及追究是谁的责任。



好在乌巢的守军还是很多的,又是以守御攻,形势并不算火烧眉毛。



于是,赵叡协助淳于琼,领兵前去抵御盟军的进攻。



眭元进则领兵前去打水救火。



袁军很快组织好了部众,大批人马向李翊军涌来。



“张将军,你引本部兵马,前去御敌!”



李翊大声吼道。



“喏!”



张绣即挺枪跃马,引西凉骑前去截住袁军,两军厮杀在一处。



“公孙将军,汝引本部兵马,继续烧乌巢粮草!”



李翊下达第二道军令。



“遵命!”



公孙续即引幽州骑兵,纵火烧乌巢的粮仓。



“点火!”



“放箭!!”



众骑士将早已备好的松油、火油洒在乌巢,以枯草覆之。



然后拈弓搭箭,火箭瞬发。



众幽州骑一路射,一路纵马狂奔。



他们起于东北,常年与游牧作战,故骑射一术精湛绝伦。



这也是李翊选择让幽州兵放火的主要原因。



轰!



火势越来越大,眨眼间,整个乌巢已是大火一片。



“杀!!”



张绣挺枪跃马,引军正撞着赵叡、淳于琼的兵马。



张绣以一敌二,奋勇拼杀。



宛城杀“三贤”虽然是贾诩的出谋划策。



但最终的战果,确实张绣自己拼出来的。



张绣的武力,与他的西凉部众,都属于汉末顶尖。



兵马虽然少,但张绣仍旧能够在袁军阵中,来回驰突,不落下风。



骑兵的持久力、存活率本来就很强。



即便人少,袁军短时间内也很难将他们尽数杀死。



可偏偏,现在袁军最需要的就是赶时间!



“可怒!可恼也!”



望着漫天大火,止也止不住,淳于琼气得面色铁青,



这些粮草要是没了,那就算全歼了过来偷袭的部队。



也难以将功抵罪。



“眭元进怎么回事!”



“那么多人,救不得这一处火?”



淳于琼气得破口大骂,须发倒竖,目眦欲裂。



“将军!”



眭元焦头烂额,灰头土脸地跑了回来。



由于太过仓促,就连自己的战袍都被点着了。



眭元进只得脱下战袍,扔在地上,对淳于琼说道:



“将军,火势太大,止不住了!!”



“放屁!放屁!!”



淳于琼唾沫星子横飞,咬牙切齿道:



“这火纵是祝融放得,今日也得给我止住。”



“若不然,我砍你的头!”



赵叡在一旁劝道:



“淳于将军,我们在救火,贼军在放火。”



“这火永远也熄不了,依我看,非得先灭了贼军。”



“再一齐救火,才是上策。”



淳于琼觉得有理,即纳赵叡之言。



下令众将士不要再救火了,免得像无头苍蝇一般乱窜,不知道该做什么。



众人合兵一处,全力围剿李翊军!



乌巢守军虽然散漫,但等命令统一了之后,众人一下子便找着了方向。



干就完了!



“大都督,贼军人数增多了!”



早有小兵跑来向李翊汇报。



李翊手提长剑,大声喊道:



“怕什么?”



“刀枪剑戟俱可冲我来!”



话落,李翊将长剑重重地插在地上。



以手指剑,朗声道:



“李某就站在此处,绝不后退半步!”



“尔等可速速向前杀贼!”



战场之上,刀剑无眼,箭矢乱飞。



有流矢自李翊颊边划过。



许攸大惊,连忙上前拉住,将他往人群之后拉。



“子玉,避箭!”



李翊一把将许攸推开,嗔目怒道:



“战场之上,岂有后退之理?”



“李某既许下此诺,就绝不后退半步。”



“但有流矢飞箭,可俱冲我李翊而来。”



“尔等要么向前杀敌,要么便让贼军将你们的都督射死在这里!”



众军士闻言,无不慷慨激昂,士气大振。



抖擞精神,奋勇向前厮杀。



两军混杀在一处。



金戈相撞,血肉横飞。



战马嘶鸣,士兵哀嚎。



赵云持枪突入人群之中,左冲右突,如入无人之境。



“给我顶住!”



“不许退!不许退!”



淳于琼声嘶力竭的大吼,见有不少袁军已心生怯意,遂掣剑连斩了数员逃兵。



他万没想到,这河南军的战力竟会如此之强。



这种强大,不是一种武力的强。



而是一种势能的强。



这些士兵,一个个奋不顾身,忘身死战。



几乎全是奔着拼命来的。



他们就好像是脑子一热,为了一股劲而来。



仿佛在说,我可以不活,但你必须死。



淳于琼打了一辈子仗,勇猛的士兵也不是没有见过。



但像这种不要命的兵子,他确实是第一次见着。



究竟是怎样的意志力,支撑着他们的身躯向前?



……



这边乌巢正打的如火如荼。



天大的动静,早已惊动了不远处的袁军大营。



早有探马将乌巢军情,报给袁绍。



袁绍于睡梦中被惊醒,即披甲出营来看。



遥遥便望见正北上,火光满天,浓烟直飞。



袁绍也顾不得盘查,急召文武诸官齐来帐中,商议遣兵救援之宜。



张郃、高览等将,闻说是李翊亲自领兵前去乌巢劫营的消息,齐齐向袁绍谏言道:



“李翊足智多谋,用兵如神。”



“更兼河南兵精,此去必破琼军,下乌巢。”



“若琼军破,则主公事去矣。”



“宜急引兵救之,不可延误。”



话落,张郃与高览一齐拱手:



“某与高览(张郃)同往救之,必能解乌巢之急!”



袁绍从其言,正欲命张郃、高览领兵去救乌巢。



郭图却在旁侧,摇了摇头:



“非也非也,郃之计非也。”



在郭图看来,人家打哪你救哪。



这技术含金量体现在哪?



“我有一计,可生擒曹刘!”



袁绍忙问,“快说!”



郭图乃快速说道:



“李翊亲往劫粮,精锐尽出,官渡大寨,必然空虚。”



“派兵救乌巢,擒得李翊有甚好处?”



“明公之大敌乃曹操、刘备也,非是李翊。”



“今可纵兵先击官渡大寨,李翊闻之,必速还来救。”



“此乃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。”



不救而自解,郭图觉得他这个计策明显更有技术含量。



张郃急忙争辩道:



“李翊多谋善断,今既总督两军军事,岂无便宜行事之权?”



“彼既然外出,必为内备,以防不虞。”



“官渡大营固而难攻,今若攻官渡而不拔。”



“而淳于琼等皆见获,吾属岂非尽为虏乎?”



张郃争辩的也是有理有据。



乌巢关乎袁军剩下的粮食,如果你不去救,结果官渡也没打下来。



那咱们岂不是一点优势都没了?



全完犊子了!



这是一道选择题。



到底是救乌巢,还是派兵去偷官渡。



时年五十二岁的袁绍,再一次来到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中来。



大家的目光都落在袁绍身上,等待他下达命令。



最终袁绍下定的决心是——



我全都要!



(本章完)



第204章 昔者李翊将兵,无敌天下,功不世出,略不再见[2/2页]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